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山东博港孙律师的博客

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电话:0533-4157432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关于闰年与闰月的说法  

2009-06-25 17:12:35|  分类: 节气知识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我们现在应用的公历计年法,是源于古罗马从公元前46年开始实行的儒略历。但实行以后,在人类的历史上曾有十天被人们丢弃了,这十天自然也就成了历史上不存在的十天。

  在天文学中,地球自转一周称为一天,绕太阳运行一周称为一年。那么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行一周的同时,它自转了多少次呢?这次数就是一年的天数,即三百六十五次。

  但是地球并不是按照我们的历书刚好自转365次的,实际上它每年的自转数是365次又四分之一次。确切地说,日历上的一年虽然是365天,而实际上一年的时间却是365天零5小时48分46秒。多出来的这点时间怎么办呢?如果略而不计,那么日历上的时间与实际时间的差距就会越拉越长,结果,很可能夏季大雪纷飞,而冬季却得开放海滨浴场。

  古罗马的儒略·恺撒大帝为了纠正这个时间误差,下令实行新的历法,即儒略历,规定每四年在一年的二月里增加一天,即由原来的28天改为29天,这样,日历上的时间与实际时间就比较近似了。但是近似还仅仅是近似,还不是天衣无缝,分毫不差,因为它每年的近似长度为365.25天,而实际长度却仅为365.2422天(即儒略历上的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,而实际上地球绕太阳一周还差十一分十四秒才到此数),这点微小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原可以略而不计的,但在历法问题上却容不得半点马虎。就是这点微小的差异累积到1582年已经将近有十天的时间了,它已经足以使节气出现混乱。于是,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召集天文学家与僧侣们研究应对之法。教皇接受医生格里奥提出的公历的历法,下令将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里高利历(即公历)的10月15日,把10月5日至14日共十天之数略而不计,这才使春分又回到3月21日。历法家称这十天为“历史上不存在的十天”。罗马帝国是从公元前46年开始实行儒略历的,至1582年,此历已实行了1628年,那点历算上的微小差异才积累到需要略去不计的十天。那么,到下次需要略去十天不计的时候该是公元三千年以后的事了。

我国古代历法的起源是很早的。有原始的农牧业就应该有原始的历法。早期的历法现在只留下片言只语的传说,难以深入考究。成文的历法从周未到汉初的《古四分历》开始,经过多次的历法改革,在改革和斗争中不断进步和完善,达到了相当高的科学水平,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。我国古代的历法大都使用传统的阴阳历,但是所包含的内容却不仅仅是年月日时的安排,还包括日月五星位置的推算、日月食的预报、节气的安排等。历法的改革,包括了新的理论的提出,精密天文数据的测定,计算方法的改进等。我国古代的历法成就,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。

中国传统历法(现称农历,阴历,旧历,夏历,古历等)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。它每一年的长度是不固定的,但是平均长度则是一定的,即回归年的长度,约等于365.2422个平太阳日(24小时日)。具体到每一年,则是两个元旦之间就是一年。可能是354,355天(平年),或383,384天(闰年)。

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——初一日。所谓“朔”,从天文学上讲,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,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。(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,这里就不予介绍了)

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,则是由“中气”来决定的。即以含“雨水”的月份为一月;以含“春分”的月份为二月;以含“谷雨”的月份为三月;以含“小满”的月份为四月;以含“夏至”的月份为五月;以含“大暑”的月份为六月;以含“处暑”的月份为七月;以含“秋分”的月份为八月;以含“霜降”的月份为九月;以含“小雪”的月份为十月;以含“冬至”的月份为十一月;以含“大雪”的月份为十二月。(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)

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,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,而比13个朔望月短,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,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,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,十五左右都是圆月,就以朔望月为主,同时兼顾季节时令,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:在农历十九年中,有十二个平年,为一平年十二个月;有七个闰年,每一闰年十三个月。

为什么采取“十九年七闰”的方法呢?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.5306日,一个回归年有12.368个朔望月,0.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/2 、1/3 、3/8 、4/11 、7/19 、46/125,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,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,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……经过推算,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=6939.6018日,而十九个农历年(加七个闰月后)共有235个朔望月,等于6939.6910日,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。

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,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。农历闰月的安插,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,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。秦代以前,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,叫做“十三月”。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,叫做“后九月”。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,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。以后又规定“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”,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。

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?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.4368日(即一回归年排65.2422日平分12等分),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.5306日,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,到一定时候,中气不在月中,而移到月末,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,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,而只剩一个节气了。

上面讲过,古人在编制农历时,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,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,春分是二月的标志,谷雨是三月的标志……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,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。

从十九年七闰来说,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, 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,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,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,也就很自然了。

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,有时连续两个、三个、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,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,而且差距很大。节气和中气,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,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。这样看来,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。其实。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: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,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。每隔十九年,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、二天。每隔十九年,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,个别的相差一、两天。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。

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独创,从这点也可看出我国古代的生产和科学的发展水平是高的。世界上也有很多国家使用过阴阳历,但是他们最多也只知道有二分二至。这是我国古代历法优越的地方。我国古代的历法所使用的数据都是很精密的,太阳月和阳历年之间关系的调节也达到了比较好的程度,我国古代的历法成就是巨大的,是值得进行总结和发扬的。

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,大月30天,小月29天,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,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142)| 评论(5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